来这里,坐轮渡观江豚,感受慢时光!
南京,长江穿城而过,孕育了丰富的长江文化。江南江北一衣带水,老城与新城的碰撞蝶变,催生着南京的古城新生。
///
长江上,五座大桥像五条巨龙盘亘在南北两岸,让南京城变得更加完整。
长江边,又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码头,其中,见证了沧桑历史的两座码头——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隔江相望,互为宁浦线渡船的起点和终点。
曾经繁忙的“下关码头”
中山码头,位于鼓楼区中山北路北端,又叫“津浦铁路首都码头”“下关码头”“飞鸿码头”“澄平码头”。
中山码头的历史非常悠久,早在东晋时期这一带就有军用码头。
时至南宋,建在此处的龙湾渡是当时长江六渡之一。明朝,宝船公园至挹江门一带,就是当时的造船基地。
现代化轮渡运输则始于1910年,当时的满清政府自民间筹资开设了连接南京下关与浦口的“关浦线”客运轮渡,距今已110年历史。
那时的中山码头,已经与以浦口为终点的津浦铁路线、以下关为终点的沪宁线,连成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。
在南京长江大桥未建成之前,中山码头也一直作为两岸客货运输的必经之地。
这里是当时南京渡江的唯一通道,中山码头的运输非常繁荣,最高峰时一天可以达到150班次。
从日升到日落,繁忙的码头,满载乘客或货物的轮渡驶进驶出,这座百年驿站,衍生出南京的繁华“外滩”。
但到了1968年,因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,中山码头客流量急剧减少,再加上2004年浦口火车站停运,如今过江的人已经大大减少。
一座古老码头,载满历史
来到江边路与中山北路交汇处的中山码头,其山字形的主楼矗立江边,楼身砖红与乳白相间,正中的塔楼高悬着时钟。
候船大厅里,设施比较简陋,但是历史年代感却比较浓厚。二层作为历史文物展区,展陈着一些当时轮渡的零部件和历史宣传图片。
向窗外望去,宽阔的长江,江水浩荡,各式轮船往来运输,适度的繁忙,让长江不至于冷清。
检票口,三三两两坐船的人,有序地进入港口,从中山码头去往浦口码头,从江南到江北只需10分钟左右。
遥想1918年,北上求学的朱自清,正是和父亲一起从下关码头坐轮渡前往浦口火车站,才有了后来的散文名篇——《背影》。
1925年,孙中山在北平逝世。1929年5月28日,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中山陵。
而码头作为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,也从此定名为“中山码头”。
阅尽千帆的中山码头,像一位历史的守望者,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。
1937年12月12日,南京城已遭日军五路合围,城南中华门失守,沦陷已成定局。城中军民只剩城北下关一线生机。
当时的中山码头,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用极少的船舶满载难民北上,不见片板南来。
那年冬天,仅在中山码头便发生了两起有组织的大规模屠杀。一万多被反绑双手、跪在自己挖出的尸坑前的遇难者,无助地等待脑后一声枪响。
江水奔涌,带走了1937年的血与泪,留下了无言的中山码头。
1949年解放前夕,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在中山码头一带登陆,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,解放南京。时代翻开新的一页!
随着南京的发展,自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,中山码头从此卸下了沟通长江两岸,乃至京沪交通咽喉的历史重任。
后来,南京长江隧道、扬子江隧道陆续通车,京沪高铁开通、老浦口火车站停运……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,让南京速度飞速提升。
而中山码头像一位退休的老者,终于安卧江边,面朝粼粼波光,静静看着江中船舶来去。
如今,中山码头已成了慢生活的标签,除了单程10分钟的轮渡,它还运营着多条文化旅游线路,加上新筑的复古主楼,俨然成为新长江风景带的点睛之笔。
中山码头一带,成为如今悠闲“外滩”
从中山码头北上,是一条漫漫长江休闲观光带。
民国首都电厂旧址、长江江豚观赏地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中山码头丛葬地、下关历史陈列馆、大马路民国风情一条街、中山北路扬子饭店旧址……串联起那段烽火岁月。
民国首都电厂旧址
长江江豚观赏地
下关历史陈列馆
大马路民国风情一条街
冬日的梧桐叶,已经落了一大半,青砖红顶白窗的扬子饭店,搭配着枯黄的梧桐,小资情调丝毫未减。
回到江边,漫步在如今修葺一新的长江休闲观光带上,一侧的长江水,铺满了夕阳的红光,一艘快艇驶过,割裂了夕阳下的江水,却别有一番意境。
远处的南京长江大桥,笼罩在轻轻的水雾里,时隐时现,远远看到,对面的高楼大厦呼应着观光带另一侧的现代式繁华。
天黑时,匆匆跟随下班人群坐了轮渡,前往浦口码头。船的一层,骑着电动车的陌生人,期待着回到对岸的家,二层基本游人较多,更显悠闲。
浦口码头相较中山码头稍显冷清,对面的浦口火车站沉寂在静谧的夜里。
据悉,占地约1.3万平方米的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启动区,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历史建筑修缮工作,并对外开放。
到那时,再来看看全新的浦口火车站,一定更有意思。
图片来源: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
内容编辑:龙虎网官微工作室 朱丽敏